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地 址:仁寿县富加镇章平村4-72号 

电 话:028-36333098 

联系人:赖经理

网 址:www.51scfm.com ...
...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泽泻高产种植技术


泽泻为泽泻科泽泻属水生或沼生草本药材。
 
泽泻是个大宗品种,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料之一,每年的需求量都在7500吨左右,众所周知目前市场上泽泻主要流通的是川泽泻和广泽泻,而国内饮片厂跟药厂生产基本上都是用的川泽泻。
 
四川作为川泽泻的主产区,大规模种植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一般是和水稻轮生栽种。本司作为座落在泽泻主产区的一家专业打造川道地性药材的农业公司,通过多年的摸索、验证及实施推广,已经有一整套种植技术及方案。
 
\
 
 
现将泽泻的种植技术详细的介绍如下:
 

  • 选地整地
 
泽泻是水生或沼生药材,因此种植地需选择在水田中,四川主产地是在收割了稻谷后就开始移栽。收割稻谷后的田可以重新翻田整田,也可以不翻整直接移栽。
 
不重新翻田的情况下,必须保证收割后的谷桩低于5cm,过高会影响插苗,也必须保证土层表面足够松软,能够将泽泻苗的根系插入。
 
当今,稻谷收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收割机碾压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很深的轮胎印。如果轮胎印很难人工填平,这样会严重影响栽苗质量及后续苗的长势,这种情况,建议重新翻田和整田。重新翻整后的田泥土一定要溶烂且平整。
 

 \
二、移栽插苗
 
移栽前,需撒入底肥,底肥用“蔚蓝绿源”和“嘉园海藻有机肥”、硫酸钾型复合肥。如果当地的田里有“福寿螺”和“钉螺”,移栽前还需用“百螺敌”杀螺消毒。
 
移栽按株行距0.25m~0.3m×0.3m~0.35m插苗,苗子根系无需插入泥土中很深,只要能插稳就可。插苗时,田里的水无需过深,水过深,容易浮苗,水深2cm足矣。

 \
三、田间管理
 

  1. 除再生稻秧:移栽后15天左右,泽泻苗已经完全成活并开始返青,这时再生稻秧也开始长出,为了不影响泽泻的生长,需用“藏助”除再生稻秧。
 

 

  1. 水肥管理:
 
2.1:泽泻在“膨大期”前需要水,但也无需太多的水,水的深度不要淹过最底层的叶子。“膨大期”过后(移栽50天至90天后),这时需逐渐排干田水,进行烤田,以利采收。
 
2.2:泽泻是短周期药材,所以在移栽后需施足充分的追肥,才能达到良好的长势。移栽后泽泻需亩分批追施氮肥80斤左右,复合肥80斤至100斤。移栽后15天后就需开始追施第一次肥,以后每隔7至10天就要追施一次肥。
 

  1. 控旺:泽泻在移栽半个月后,会陆续抽花茎和萌发侧芽,消耗养分,影响产量和质量,故除留种者外,其余者应及时摘除花茎和抹去侧芽,并且需用“多效唑”或“甲哌鎓”控旺。

 
  • 病虫害管理
 
1、 病害:
 
1.1  根腐病和立枯病:发病时在幼苗茎基腐烂,幼苗猝倒,致使植株枯死。发病原因主要是播种太密,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及灌水过深。
 
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后用“瑞苗清”1500倍液或“齐美新”1000倍液喷雾,肥料要充分腐熟,灌溉水深适度。
 
1.2 炭枯病:染病叶片上有许多红褐色小圆形病斑,后病斑扩大为直径1~2毫米,中央灰白色、略凹陷,边缘红褐色,病健部明显。随病情发展,病斑互相融合,形成炭枯状,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整株枯死。苗床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病,发病高峰期在移栽后15~30天和抽薹期10-11月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后用“明润丰”1500倍液喷雾,并增施磷钾肥。

 
2、 虫害:
 
2.1 斜纹夜蛾:一年发生5代,前3代主要危害春种泽泻,后两代主要危害秋种泽泻。发生高峰期为春种泽泻花茎采摘期和秋种泽泻移栽后20~30天。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趋化性弱,喜在生长茂密的泽泻田内产卵,卵多产在叶背。初龄幼虫在叶背取食叶肉,叶片只剩一层薄膜,严重影响泽泻产量和质量。
 
防治方法:发生前或发生中用“德奸”800倍液~1000倍液喷打。
 
2.2 泽泻莲缢管蚜:属同翅目蚜科昆虫,无翅成虫群集于叶背和嫩茎上吸吮汁液,导致叶片枯黄,影响块茎生长和开花结果。天气闷热或雨天,成虫繁殖快,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用“广均”2000倍液或“力作”2500倍液喷雾。
 
2.3 福寿螺或钉螺:“福寿螺”或“钉螺”或啃食泽泻的茎叶,严重的将整株啃食完,造成绝产。
 
防治方法:用“杀螺胺”喷打杀除。


  • 收及加工
 
  1. 采收:泽泻移栽后于1月上中旬,地上茎叶枯黄时即可采收。
 
2、加工:块茎运回后,除去须根,立即进行曝晒或烘焙干燥,然后放入撞笼撞掉残留的须根和粗皮,使块茎光滑、呈淡黄白色即可。一般每亩可产干货250-350公斤。贮藏期中,应防虫蛀。以个大、光滑、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
 \
 
 上一张: 黄精病虫害的防治  下一张: 川芎高产种植技术
打印此页】 【顶部】【关闭